一、石瓢:柔中帶剛的 “文人壺”
做石瓢最考驗 “線的功夫”,我?guī)煾诞斈杲涛視r說:“石瓢的梯形不能急,也不能緩 —— 急了顯兇,緩了顯塌,得讓曲線像流水一樣”
這款壺身是溫和的梯形,直流嘴大多做暗接處理,要跟壺身融成一體,不能有半點 “斷痕”;壺把是倒三角的形狀,剛好跟壺身形成互補。平壓蓋配橋鈕,干凈利索,沒有多余裝飾,卻把 “秀巧精工” 四個字藏在每一處細節(jié)里。
我自己日常泡普洱就愛用石瓢,出水爽利。
二、仿古:敦實耐看的 “百搭款”
仿古壺是我店里回頭客最多的款之一 —— 不是因為它多花哨,而是它的 “敦實” 太討喜了。
壺頸是圓滾滾的,跟下壓的壺肩銜接得特別自然,沒有生硬的轉折;壺體不算高,但顯得沉、穩(wěn),矮扁的造型剛好能聚香,泡普洱、巖茶特別合適。
三、供春:藏著 “自然意” 的老經(jīng)典
供春壺的故事,我跟客戶聊過很多次 —— 最早是明代一個叫供春的書童,跟著主人在金沙寺讀書,偷偷學老和尚做壺,后來用寺里沉淀的陶泥,仿著銀杏樹上的樹瘤做了一把壺,一下子出了名。
做供春最有意思的是 “仿自然”,不能刻得太規(guī)整,得有樹瘤那種自然的粗糙感,但又不能真的毛躁。做供春,光模仿樹癭的紋路就好幾天,每一道肌理都要順著泥料的紋路走,燒出來后,特別有古意。
喜歡玩老壺、愛喝老茶的朋友,大多對供春情有獨鐘。
四、掇球:圓得 “不笨” 的大氣壺
做掇球最難的是—— 三個圓(壺身、壺蓋、壺鈕)要看對沒對齊,師傅說:“掇球的圓,不是隨便捏個球,得是‘大圈套小圈’,比例要剛好,不然就顯笨。”
壺身要渾圓碩大,但不能臃腫;壺嘴得短小前沖,曲線要柔,像天鵝的脖子;壺把要舒展,握起來不費勁,做好的掇球,看著雍容大度。
五、提璧:把 “五美” 藏進壺里的精品
提璧是我心里的 “規(guī)矩壺”—— 沒有一點多余的裝飾,全靠器型說話。
它的造型端端正正,從壺身到壺嘴、壺把,每一處比例都得算準:壺身的虛實節(jié)奏要協(xié)調(diào),線面要簡潔,看著剛健,摸著卻有巧勁兒。好的提璧是 “五美合一”—— 泥料要真(材質(zhì)美)、工藝要細(工藝美)、造型要順(形式美)、寓意要正(內(nèi)容美)、用著要順手(功能美)。
六、魚化龍:藏著 “好寓意” 的實用壺
魚化龍也叫 “龍壺”,聽名字就知道,藏著 “飛黃騰達、平步青云” 的好兆頭,很多人買它送晚輩、送朋友。
一把好壺光有寓意不夠,實用性更重要。做魚化龍時,要把龍的鱗片刻得細,但不能碎,浪紋要順著壺身的弧度走,像真的在水里動;壺嘴要做得流暢,出水不能歪,不然再好看也沒用。
七、西施壺:柔到心里的 “溫柔款”
這幾年問西施壺的新手太多了 —— 它真的太 “討喜” 了,不管是剛喝茶的年輕人,還是喝了幾十年茶的老茶客,都愛它的柔。
西施壺的壺身是圓滾滾的,像江南女子的溫婉,摸在手里特別趁手。做西施時,要把壺身的弧度調(diào)得特別細:不能太鼓,不然顯笨;也不能太扁,不然顯薄。短圓的壺嘴微微上揚,出水順。
很多女生喜歡用西施壺泡紅茶、熟普,握著圓乎乎的壺身,冬天暖手。
八、井欄:曼生壺里的 “實用派”
井欄是 “曼生壺” 里的經(jīng)典款,它的造型像一口井欄,簡潔明了,最舒服的是壺把,圈大,外面扁平,里面圓潤,端著壺倒水時,手腕不用使勁,久了也不酸。
新手問我入門選什么壺,我總推薦井欄 —— 它不挑茶,綠茶、普洱、白茶都能泡,而且器型簡單,不容易看膩,越用越有味道。
九、梅報春:刻出來的 “風骨壺”
梅報春是 最費功夫的壺型之一 —— 得用捏塑手法,才能把梅花的勁兒做出來。
壺身挺秀飽滿,上面的梅花不能刻得太 “軟”,得有不畏嚴寒的英姿:花瓣要立體,花萼要細,連枝干上的紋理都得清晰。
這款壺端麗穩(wěn)重,送長輩特別合適。去年有個壺友買了把梅報春送老師,老師說 “看著這梅花,就想起教書育人的初心”。
十、漢瓦壺:素器里的 “簡潔美”
漢瓦壺太適合日常用了,壺身是直筒形,但不是硬邦邦的直,會微微收一點腰,顯得靈動;橋鈕不高不矮,提蓋時手感剛好。
漢瓦壺適合泡綠茶、白茶、普洱,壺型敞口,能更好地散發(fā)熱氣,不悶茶,而且清理起來方便,日常用不費心。
堂主的選壺小建議
選紫砂壺不用追 “熱門”,也不用比 “價格”,關鍵是 “三看”——
- 看眼緣:看著順眼,越看越喜歡,不用管別人覺得好不好看;
- 看實用:根據(jù)自己常喝的茶選壺型,比如泡巖茶選聚香的仿古、掇球,泡綠茶選敞口的漢瓦、井欄。